科创板申请首发的上海宣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注册申请
发布时间:2022-04-19 17: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李陈默
报告期内,经营业绩高增长主要得益于泊沙康唑肠溶片的销售,但依靠单一产品带来的高增长是否可持续仍有待观察。

日前,在科创板申请首发的上海宣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注册申请。
不过,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宣泰医药如此可观的业绩增速背后却潜藏着不小的业绩变脸风险。
经营业绩依赖单一产品
从产品结构来看,报告期内,宣泰医药高速增加的经营业绩主要得益于泊沙康唑肠溶片的销售。请发行人说明:发行人将资产负债表日尚未达到下一里程碑的投入作为合同履约成本列报于存货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泊沙康唑肠溶片是一款主要用以治疗侵袭性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的仿制药2019年8月,宣泰医药的泊沙康唑肠溶片获得ANDA批件并上市,成为泊沙康唑肠溶片美国市场唯一的首仿药,并与美国医药销售公司LANNETT签订了泊沙康唑肠溶片在美国地区的独家经销协议
2019年,宣泰医药销售泊沙康唑肠溶片3.67万瓶,销售收入为5345.66万元,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38.5%,贡献毛利0.39亿元,相当于当期毛利总额的45.55%。
2020年,美国新冠疫情较为严重,由于泊沙康唑可运用于新冠肺炎所引起的并发症治疗,使美国市场对该类产品需求增加受此影响,宣泰医药泊沙康唑肠溶片当期销量达到6.13万瓶2020年4月,宣泰医药与LANNETT签署补充协议,将泊沙康唑肠溶片出口销售单价由90美元提升至360美元量价协同作用,宣泰医药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收入一举达到2.5亿元,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78.44%,实现毛利2.26亿元,占当期毛利总额的86.96%
2021年上半年,宣泰医药泊沙康唑肠溶片新增两家经销商,分别为代理销售澳大利亚的PHARMACOR和国内的奥赛康在三家经销商的合力作用下,宣泰医药销售泊沙康唑肠溶片3.11万瓶,销售额为1.2亿元,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76.98%,实现毛利1.11亿元,相当于当期毛利总额的85.58%
宣泰医药对PHARMACOR的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额为372.87万元,对奥赛康的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额为401.58万元,在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额中的占比为3.34%和3.1%宣泰医药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仍以美国市场为主
从增量来看,2019年,宣泰医药营业收入增加7760.36万元,其中泊沙康唑肠溶片贡献5345.66万元,2020年,宣泰医药营业收入增加1.8亿元,其中泊沙康唑肠溶片贡献1.97亿元。。
因此,宣泰医药经营业绩对泊沙康唑肠溶片在美国的销售存在较大依赖。
但是,伴随着AET泊沙康唑肠溶片在2021年2月获批进入美国市场,宣泰医药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收入过往的高增长或戛可是止。请保荐人和申报会计师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5月,宣泰医药与LANNETT再次签署补充协议,将泊沙康唑肠溶片出口销售单价由360美元下降为180美元2021年3—6月,LANNETT泊沙康唑肠溶片销售额为1812.25万美元,同比下滑32.56%2021年上半年,宣泰医药的美国市场占有率已从2020年41.34%下降至38.86%,下降2.48%
宣泰医药2021年前三季度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放缓2021年1—9月,宣泰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同比下滑3.7%,实现归母净利润6098.98万元,同比下滑46.28%
同时,宣泰医药预计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1亿元至3.3亿元元,同比变动约为减少2.87%至增加3.40%,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0.95亿元至1亿元同比减少约22.95%至18.89%。
报告期内,宣泰医药凭借泊沙康唑肠溶片在美国的销售,促使其经营业绩得以迅速增加,但这种业绩增加是否可持续仍有待市场的进一步观察。
。- 科创板申请首发的上海宣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注册申请
- 新股提示:景业智能、禾川科技今日申购申购数量500股整数倍
- 由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谁是凶手》)出品
- 4月18日晚间财税SaaS服务商税友股份发布2021年业绩报告
- 上海抗疫特写|守望小区日与夜,离乡半载久难归
- 董秘您好!公司在产能方面有什么规划吗
- 对于沐邦高科言代价不小公司总资产11.73亿元
- 于2012年5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级科技社团
- 航空公司在应对人员短缺和乘客不守规矩的问题
- 2021年度电子行业分红排名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分红
- 光威复材:公司一直以来也没有以产能最大做为核心目标
- 4月18日晚间上海电气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
- 上海奉贤、金山、崇明疫情基本趋稳
- 菜鸟陆续增派配送员在上海的堵点一个又一个得到畅通
-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LG新能源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老汉飙车
- 零跑科技称主要聚焦于15万元至30万元的中国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